离婚时房产的分配通常遵循以下原则:
协商解决
双方可以尝试协商房产归属,可能的方式包括房产归一方所有,另一方获得补偿款,或共同出售房产后分配售房款。
法律依据
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七条,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按照照顾子女、女方和无过错方权益的原则判决。
房产购买时间
婚前全款购买的房产通常视为个人财产,离婚时不参与分割。
婚后共同购买的房产原则上应均等分割,除非有其他约定或法院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决。
资金来源
如果房产购买资金完全来源于婚前个人财产,并且能清晰证明,可能影响房产归属的判断。
产权登记
房产的产权登记情况是判断归属的重要依据,但需结合实际情况分析。
贡献大小
婚姻期间对房产的维护、增值等贡献也会作为考虑因素之一。
子女抚养与照顾
在分配时,法院可能会倾向于保护直接抚养子女一方的利益。
特殊情况
如果双方条件相当且都坚持要同一套房子,法院可能会采取竞价的方式,谁出价高,房产就归谁。
父母出资
婚前父母出资购房,如果登记在出资方子女名下,则视为对子女一人的赠与,归子女个人所有。
婚后父母出资购房,可能视为对夫妻双方的赠与,除非父母明确表示赠与自己子女一方。
证据支持
在诉讼过程中,双方应提供充分的证据支持自己的主张,如购房合同、产权证、银行流水等。
请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处理方式,如果需要进一步的法律帮助,请咨询专业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