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坑(tiankeng)是一种特大型的喀斯特负地形,具有以下特征:
形成与分布:
天坑是在碳酸盐岩喀斯特地区由地下水长期溶蚀和侵蚀作用形成的。它们通常出现在厚度巨大、地下水位深的可溶性岩层中,从地下通往地面,具有陡峭的岩壁和深陷的井状或桶状轮廓。
形态与规模:
天坑的深度和口径通常可达数百米,底部与地下河相连接。它们的平均宽度和深度一般大于100米,具有巨大的容积。
生态环境:
天坑内部往往与地下河相通,形成相对隔绝的生态系统。这些生态系统中可能包含珍稀动植物和古生物化石。
科学价值:
天坑是喀斯特地貌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其形成机制及其分布与演化规律的研究,有助于深化对喀斯特作用基本机制的理解,特别是溶蚀、侵蚀和崩塌作用的机制及其相互关系。
命名与认可:
2001年,我国学者正式提议将这种喀斯特地貌命名为“天坑”,并在国际喀斯特学术界获得了一致的认可。
总结来说,天坑是一种具有独特形态和地质特征的大型喀斯特负地形,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和生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