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认定后,公司应按照以下步骤和标准进行赔偿:
工伤认定
公司需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起30日内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若公司未申请,工伤职工或其近亲属、工会组织可在1年内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提交材料
申请时需填写《工伤认定申请表》,并附上身份证明、劳动关系证明、医疗诊断证明等材料。
劳动能力鉴定
待伤情相对稳定后,工伤职工或其用人单位可向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劳动能力鉴定。
赔偿计算与协商
根据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结果,计算工伤保险待遇,包括医疗费、护理费、康复费、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伤残津贴等。
职工或其家属可与用人单位协商赔偿事宜。
争议处理
若协商不成,可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在收到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法院提起诉讼。
执行赔偿
仲裁裁决或法院判决后,用人单位应按期支付赔偿。
若拒不支付,可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赔偿标准
按伤残等级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具体标准依据《工伤保险条例》。
按月支付伤残津贴,具体标准依据《工伤保险条例》。
工伤职工达到退休年龄并办理退休手续后,停发伤残津贴,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和《工伤保险条例》规定了工伤赔偿的具体项目和标准。
如果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费,由用人单位支付相应的工伤保险待遇。
如果单位为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的,则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其他费用
包括治疗工伤期间的工资福利、五级、六级伤残职工按月领取的伤残津贴、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时应享受的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等。
请注意,以上信息基于最新的法律法规,具体赔偿项目和金额可能因地区、具体案情和最新政策有所变化。建议咨询专业律师或相关机构获取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