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怎么算出险主要依据以下几点:
出险次数的定义
出险次数是指车辆在一定时间内发生意外事故的次数。一般来说,保险公司完成报案、定损、维修、理赔、结案的流程并且已经成功赔付赔偿金后,就算一次出险次数。
如果被保险人出现保险事故但未向保险公司申请理赔或者中途撤销报案,这些情况都不算出险。
出险次数的计算
出险次数的计算通常依据保险公司的系统记录,包括报案记录和理赔记录。报案但未理赔的情况,是否算作出险,具体看保险公司的规定。
保险公司可能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如一年)的所有报案和理赔记录都计算在内,而有些则可能会有更具体的规定,比如只计算重大事故的出险次数。
出险次数对保费的影响
一年内出险的次数决定了下年度需要缴纳的保费的浮动系数。如果车主上一年度未发生有责任交通事故,保费可下浮10%;连续二年还未发生的,下浮20%。
商业保险每年出险3次或3次以上可能对明年保险费浮动有一定影响。
出险率计算
出险率是通过一定时期内的出险次数与承保车辆数量的比值来计算的。比如,在一年的时间里,某保险公司承保的1000辆车中,有50辆车发生了出险事故,那么出险率就是5%。
理赔流程
发生保险事故后,车主需要先拨打122事故报警台,如有人员受伤,还应立刻拨打120急救电话。通过交警判定责任方后,有责任的一方负责拨打自己投保的保险公司进行报案,保险公司客服人员会告知理赔所需要的单证,并进行相应的理赔引导。
理赔有效期通常是报案之后的两年内,只要不理赔就不算出险;即使案子不注销,对次年保费也没影响。
总结:
车怎么算出险主要依据保险公司的记录和规定,包括报案记录、理赔记录以及是否实际获得赔偿。出险次数不仅影响次年的保费,还可能涉及其他因素如保险周期、车辆使用年限等。车主在发生事故后应及时报案并申请理赔,以维护自己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