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的工资确定遵循以下原则和步骤:
岗位等级确定
根据岗位的技术、管理、服务等特点划分岗位等级。
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分别设置不同的等级。
薪酬政策制定
制定适合岗位等级的薪酬政策,包括基本薪资、津贴、奖金、福利等。
确定薪酬总额。
个人薪酬计算
根据人员的个人素质、工作能力、工作成绩等计算个人薪酬。
通常根据绩效考核结果进行差异化调整。
基本工资组成
包括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
岗位工资根据所聘岗位确定。
薪级工资根据工作表现、资历和所聘岗位等因素确定。
绩效工资
包括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
基础性绩效工资包括岗位津贴和生活补贴,按月发放。
奖励性绩效工资根据考核结果发放,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原则。
其他补贴
包括艰苦边远地区津贴、特殊岗位津贴等。
这些补贴根据自然地理环境、社会发展差异和对特殊岗位工作的补偿需要确定。
工资审批
事业单位职工工资由所在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批核。
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和其他津贴补贴。
工资调整
薪级工资通常根据年度考核结果,每年增加一级薪级工资。
对于工作一定年限后考入事业单位的人员,薪级计算可能有所不同。
以上步骤和原则构成了事业单位工资确定的基本框架。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工资标准可能因地区、事业单位性质、岗位级别等因素而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