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变更通常需要遵循以下步骤:
提出变更需求
变更需求可能来自建设单位(甲方)、施工单位或其他相关方。例如,甲方可能希望改变建筑的功能布局,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遇到不可预见的情况(如地下障碍物)需要变更请求提交给监理单位。
监理单位审查
监理单位负责评估变更的必要性、合理性,并考虑对工程进度、质量和成本的影响。如果变更涉及结构安全等重大问题,监理单位会更加谨慎。
设计单位进行设计变更
在确认变更合理后,设计单位根据变更要求重新设计,绘制新的图纸或修改相关文件,并对变更部分进行详细说明。
建设单位审批
建设单位从整体项目的角度,综合考虑成本、工期和功能等因素来决定是否批准变更。批准后,相关单位会制定变更的实施计划。
变更的实施与记录
施工单位按照新的设计文件实施变更,并在施工过程中做好记录,包括变更的内容、实施时间等。同时,需要及时更新项目的各种文档,如竣工图等,为后续的验收和结算提供准确的依据。
控制设计变更成本
前期规划阶段应做好详细的地质勘察等前期工作,精准把握现场情况,减少因信息误差导致的设计变更。例如,在建筑工程中,详细了解地下土质情况,可以避免施工时因地基问题而修改基础设计。
变更的审核与批准
设计变更申请单需要经过监理单位的审核,确保变更原因合理、内容符合技术规范、影响范围可控、投资变化在预算内,以及处理方案可行。审核通过后,提交给建设单位审批。如果涉及重大变更,可能还需要进行专家论证和报相关部门审批。
变更的执行与验收
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根据批准后的设计变更通知单执行变更。变更执行完成后,由监理单位组织验收,检查变更是否按要求执行、变更效果是否符合预期、变更引起的投资变化是否在预算内等。验收合格后,将变更纳入工程结算。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确保设计变更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同时控制变更成本和对工程进度、质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