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案件是指 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被控涉嫌侵犯了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国家为了追究刑事责任而进行刑事立案侦察、审判并给予刑事制裁的案件。以下是刑事案件判定的主要依据和要素:
犯罪行为的存在
刑事案件首先要求有犯罪行为的发生,即行为人违反了《刑法》的相关规定,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
刑事责任的追究
犯罪行为需要达到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程度,国家才会对其进行立案侦察和审判。
客体的侵犯
刑事案件侵犯的客体是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包括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等。
主体要件
主体是指实施犯罪行为的人,必须是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主观要件
主观要件是指犯罪主体对其实施的犯罪行为及其结果所具有的心理状态,包括故意和过失。
客观要件
客观要件是指犯罪行为的具体表现,包括作为与不作为形式,以及行为造成的危害后果。
立案标准
刑事案件通常有明确的立案标准,如伤害案达到轻伤以上,抢劫案、投毒案、放火案等具体情形。
法律依据
刑事案件的判定必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相关法律条文,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案件性质
刑事案件一般具有直接侵害形态,存在明显的犯罪现场,案件因果联系复杂多样,形成具有阶段性与突发性。
刑罚
刑事案件的结果通常包括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罚金等刑事制裁。
综上所述,刑事案件判定需要综合考虑犯罪行为、刑事责任、客体侵犯、主体资格、主观心理状态、客观行为表现、立案标准及法律依据等多个方面。只有在这些要素均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案件才能被定性为刑事案件,并进入相应的司法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