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短句、绝诗,是一种 四句一首的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形式。它起源于汉魏六朝的乐府短章,在唐朝时期特别流行。绝句分为律绝和古绝,其中律绝有严格的格律要求,要求平仄和谐;古绝则远在律诗出现以前就存在,不要求平仄。绝句的句数固定为四句,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六言绝句较为少见。
绝句一词最早在南朝的齐、梁时代就已出现,当时被称为“古绝句”。其名称可能来自“联句”,即六朝时期文人宴集时,每人作四句五言,合成一首整诗,如果将各人所作的单独成篇,就叫“一绝”,绝句的名称即由此而来。
绝句以其短小精悍的美感,常用于描绘景色、抒发瞬间感受或表达简短哲理。在形式上,绝句要求对仗工整,尾句往往留下回味空间。五言绝句在初唐时起点较高,到了盛唐时期,五言绝句的创作达到了繁盛的顶峰,许多著名诗人都擅长创作五言绝句。
例如,杜甫的《绝句》就是一首著名的五言绝句,诗云:“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通过鲜明的意象和工整的对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