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诗歌总集之一。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另有6篇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这些诗歌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是古代中国诗歌的瑰宝,对后世的诗人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数目整数叫《诗三百》。西汉时,儒家学者将其奉为经典,尊称为《诗经》,列入“五经”之首。《诗经》中的诗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
即土风、风谣,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包括十五个诸侯国的民歌,共160篇。
雅:
包括大雅和小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王畿地区的作品,多为朝廷官吏所作,共105篇。
颂:
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是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乐章,共40篇。
《诗经》的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对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反映,也有对统治阶级荒淫无耻生活的讽刺,以及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其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语言形象生动,具有音乐性和韵律感。
《诗经》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研究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重要资料。历代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注释和研究,形成了“诗经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