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是 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门客编撰的一部杂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该书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它融合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包括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众多学派的学说,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是战国末期杂家的代表作。
《吕氏春秋》的主要宗旨属于道家,但同时也吸收了其他诸家的合理、进步和有利于实现其目的的内容。它在内容上驳杂,包含了天文地理、风土人情、治理人世等多方面的内容,还含有许多有趣的神话传说,使一部分颇具文学意味的作品得以保存下来。
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秦统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尽管如此,《吕氏春秋》仍然是一部充满智慧的著作,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宝贵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