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腰体是 格律诗在平仄上的一种变格的称谓。最早出现于唐代高仲武编选的《中兴间气集》中,该书选录了大历十才子之一崔峒的《清江曲内一绝》:“八月长江去浪平,片帆一道带风轻。极目不分天水色,南山南是岳阳城。”题下注明“折腰体”。关于折腰体的定义,唐代并没有明确的解释,但宋人的诗话中大致定义为“中失粘而意不断”。
具体来说,折腰体在平仄格律上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句式中的“腰”:
在每一句中,五言的第三字,七言的第五字,是一句的腰。在整首诗中,绝句的第三句,律诗的第三及第五句,都是腰。
平仄失粘:
上下联中的出句与对句,均能平仄相对;但下联的出句与上联的对句,却平仄失粘。
意脉不断:
虽然格律上“从中”失粘,但在诗意上并不截断,即“意不断”。
这种变格并不影响整首诗的诗义,只是平仄上的一种变化,体现了诗人在创作格律诗时对审美更高意义上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