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书郎是古代中国官名,属于中书省的长官之一,主要管理中书省的事务,并辅助中书令进行工作。在不同的朝代,中书郎的职位和名称可能有所变化,但其核心职责通常是负责起草诏令、参与军国大事等。
三国时期:相当于魏国的通事郎,是中书省下的官员,负责编修国史。
晋朝:开始称为中书侍郎,并带有侍的职称,东晋时一度恢复为通事郎。
南北朝:正式称为中书侍郎,通常设置四人。
隋唐时期:唐初为内史侍郎,后复称中书侍郎,并在高宗时期有过名称上的更改,如西台侍郎、凤阁侍郎、紫微侍郎等。
宋代:沿置中书侍郎,负责修纂日历等。
元代:中书省的副官称为中书丞相。
明代:废除宰相制度,中书侍郎职位也随之废除。
中书侍郎在官阶上通常位于副宰相的位置,其职位相当于今天的副部长或次长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