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鱼,通常指的是泥鳅,是一种在稻田、池塘等淡水环境中养殖的鱼类。以下是土鱼养殖的一些关键技术:
准备工作
清田消毒:在放鱼前,排干沟水,清除过多淤泥,加固田埂和田坡,维修排灌设施。鱼坑和鱼沟可以使用生石灰消毒,每亩用75千克生石灰化开后泼洒。
施肥:稻田养鱼应采取“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基肥重施,追肥轻施”的原则。基肥以动物粪肥、绿肥、塘肥等为主。进水时应经过密眼筛过滤,防止野杂鱼和敌害进入。每亩鱼沟和鱼坑可施腐熟的畜禽粪肥300~500千克,用于培育浮游生物。
养殖对象
稻田养殖的鱼类主要是草食性的草鱼和底栖杂食性的鲤鱼、鲫鱼等,也可以少量搭配鲢鱼、鳙鱼、罗非鱼、泥鳅等。
鱼种放养
放养时间:早稻和中稻田应在整田或插秧后放鱼,晚稻田在第一次爬田结束后放鱼。放养时间应尽量早,以延长鱼类的生长时间。
放养规格:养成商品规格的鱼种,鱼类规格为50~200克/尾,河蟹为100~200只/千克,中华鳖幼体200克/只以上,幼蛙20克/只以上。培育大规格鱼种,可放养3~5厘米的夏花鱼种。
放养密度:稻田养殖的密度一般只相当于池塘的10%~15%。每亩放养量一般为鱼类120~500尾,河蟹扣蟹5~10千克,中华鳖250~350只,夏花鱼种1000~2000尾。
养殖管理
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清新,定期更换水,保持水位在适宜范围内,避免水质恶化。
饲料管理:以投喂草料、豆饼、糠麸等有机肥为主,适当搭配少量鱼粉、螺蛳等动物性饲料。投喂量应根据鱼类的生长情况和摄食量进行调整,避免浪费和污染水质。
疾病防治:定期检查鱼体健康状况,发现疾病及时治疗。同时,做好鱼病的预防工作,如定期消毒、隔离病鱼等。
收获
根据市场需求和鱼类生长情况,选择适宜的收获时间。一般来说,商品规格的鱼种在养殖100~150天后即可收获,大规格鱼种则需要养殖200天以上。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有效地进行土鱼的养殖,提高养殖效益和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