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泥鳅苗水花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养殖场所选择
养殖场所应水源充足,排水方便,能自灌自排,水质清新无污染,土质中性或微酸性,阳光充足,环境安静,交通便利,供电正常。
养殖池建设
养殖池周围用网片、塑板或瓷板做围墙,以防蛇、鼠等敌害进入养殖区。
池中应设置与排水底口相连的鱼溜,面积约为池底面积的5%,比池底深30厘米至50厘米,鱼溜四壁用木板围住或用水泥砖石彻成。
清塘与施肥
清塘3天后,加水至30厘米深,施基肥,每10立方米水体施入发酵鸡粪3公斤或猪、牛、人粪5公斤,也可以每立方米水体施入氮肥7克,磷肥1克。
放苗密度与筛选
泥鳅苗下塘时间为每年5月,投苗密度每平方米15000尾至每平方米2000尾。
当泥鳅养至体长3厘米时,要进行筛选分塘,泥鳅苗种密度每平方米60尾至每平方米80尾。
水质管理
在放入水花后半个月内要确保池塘中有丰富的藻类,同时控制池塘水温的波动范围,防止泥鳅水花的应激。
池塘的pH值在育苗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建议每2—3天定期使用“EM母菌”进行外泼处理,将pH控制在9.0以下。
投喂饲料
泥鳅水花的主要营养来源包括池塘中的藻类、轮虫、枝角类、桡足类和腐殖质。
初期饲料中应拌有复合多维等物品,也可伴投蛋黄豆浆。
当泥鳅规格到2-3公分时,第二次开口转吃饲料为主,每天适当加料,如果水蛛多导致水质清瘦能见度高,建议用腐殖酸钠遮光处理。
疾病防治
经常检查池塘,气泡病和寄生虫病会导致鱼苗出现“白嘴”和“红嘴”的现象,显微镜检查可以有效地确定病因,从而对症下药。
勤开增氧机,稳定的水质、保持高水位和充分的增氧是预防气泡病的重要而有效的措施。
日常管理
定期加水,每次加3-5公分,维持水蛛丰度,往后每3-4天加一次水。
前5天改底以生物底改为主,用“解底乐”1袋/2亩,分解底质,稳水并维持“水蛛”(轮虫、枝角类)丰度。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有效提高泥鳅苗水花的养殖成活率,确保养殖过程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