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制诰什么意思

小雨家庭教育 · 2024-12-31 08:42:59

“知制诰”有以下几种含义:

成语 :指明君主制定的法令和政令,使百姓明了法令的内容和要求。这个成语强调了法律的普及和执行的重要性。

古代官名

唐代的知制诰:

唐初草拟诏令本由中书舍人专任,但也或以其他官员为学士撰作诏令。唐玄宗开元末年,改翰林供奉为学士院,学士入院一年后迁知制诰,专掌内命,典司诏诰。宋代因之,知制诰成为清要之职。明代的翰林学士或内阁学士,也可以兼此职。清代废。

宋代的知制诰:除了翰林学士外,其他官员加知制诰者也可以起草诏令,称为外制;而翰林学士虽然都起草诏令,但也带知制诰衔,称为内制。

现代含义:

有时也用来形容某人懂得并遵守法律,能够清楚地了解法律的内容和要求。

总结:

成语:明白并遵守君主制定的法令和政令。

古代官名:唐代和宋代掌管起草诏令的官员,唐代称为知制诰,宋代称为外制或内制。

现代含义:懂得并遵守法律。

相关推荐

(c)2008-2025 广知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3002720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