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螺旋藻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养殖方法、环境条件、营养液的配制以及日常的养殖管理等。以下是一些详细的步骤和建议:
1. 挑选养殖方法
根据养殖规模和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养殖方式:
家庭养殖:可以选择螺旋藻家庭培养仪,或者使用搪瓷盆、缸钵等简易设备。
简易养殖:适合设备简单、投资较低的情况,养殖池可以就地取材,池深30厘米,面积应尽可能大一些。
天然湖泊养殖:利用天然湖泊进行养殖,设备要求低,但需要选择适宜的湖泊并进行实验研究。
工厂化养殖:设备先进,规模大,养殖池通常为跑道式椭圆形水泥池,采用开放式或封闭式生产方式。
2. 选用螺旋藻良种
选择适合养殖的螺旋藻品种,一般宜选择藻丝体较长的极大螺旋藻或钝顶节螺藻。极大螺旋藻的藻丝体长600~800μm,螺旋直径50~60μm,适合温带生长。
3. 制作营养液
螺旋藻培养液成分包括碳酸氢钠、碳酸钠、氯化钠、硫酸钾、硫酸镁、氯化钙等,能够满足日产干粉10g/d·㎡及以上产量水平对营养元素的需求。
4. 接种
在实验室中保持一定量的优良藻种,当自然环境温度上升到15~20℃时,即可接种到大池中,进行扩大培养。
5. 扩藻
接种后,经过5~7天培养,当培养液OD值达到0.8时,即可按1:3比例进一步扩藻,扩藻后藻液OD值控制在0.2以上。当藻池全部扩满,最先扩藻的藻池OD值达到1.0以上时即可进行采收。
6. 施肥
根据螺旋藻的生产情况,及时补充各种营养成分。每隔4~5天少量补加小苏打和尿素,其他肥料每半个月添加一次。
7. 日常管理
记录养殖日志:记录气温、水温、天气状况、降雨量、藻池pH值、OD值、藻体生长状况、营养成分监测情况、镜检情况等。
及时搅拌:通过搅拌设备使水流产生旋涡流,以达到更好的搅拌效果,保持营养元素均匀分布,避免光伤害和光饥饿现象。
8. 环境条件
光照:螺旋藻需要充足的光照,最好使用自然光,也可以使用人工光源。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要适中,避免暴晒。
温度:螺旋藻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8℃~38℃,最好在26℃~32℃之间。
pH值:螺旋藻需要在pH值小于11的碱性环境中生长,一般控制在8~9之间。
通风:保持养殖环境的通风良好,有助于减少杂菌和杂藻的污染。
9. 安全事项
避免污染:确保养殖池的清洁,避免使用含有消毒剂的自来水和有毒或被污染的水源。
建立种群优势:初始藻种浓度要尽可能浓一些,通过高温和盐度控制,抑制杂菌和杂藻的生长。
通过以上步骤和注意事项,可以有效地养殖螺旋藻,获得高产、优质的螺旋藻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