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养殖场的建设需要考虑多个方面,包括选址、养殖技术、环境控制等。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建议:
场地选址
选择交通便利、土壤肥沃的地区进行养殖,面积约为500平方米,方便原料的收集和产品的销售。
养殖场地应地势高燥、平整、通风、排水通畅,且远离居民区、交通干线,与堆粪场和养殖场保持一定距离。
养殖池建设
采用半地下式养殖池,地面向下挖50厘米深,地面上修砌15-30厘米,四周用砖砌,下面是土底。
上面盖细铁丝网、牛毛毡或黑色塑料薄膜,以防老鼠、蟾蜍等天敌,并遮光和防雨。
池底不需铺砖或铺塑料薄膜,因为铺底仅起到保湿作用,但在冬季会阻止蚯蚓向土壤深处避寒移动,造成大量死亡。
养殖技术
床养法:在养殖床上铺设有机物质,提供蚯蚓生存的良好环境。
温控系统:通过温控设备,保证养殖环境温度适宜,促进蚯蚓的生长。
养殖流程:包括备料、铺床、投放蚯蚓、日常管理和产品加工。备料主要是收集牛粪、猪粪及其他有机废弃物,进行堆肥处理;铺床时将处理后的有机物质铺在养殖床上,厚度约20厘米;投放蚯蚓时购买健康的蚯蚓种苗,按每平方米20千克的密度投放;日常管理包括定期浇水、施肥和检查蚯蚓的生长状态;产品加工包括收集蚯蚓、制成有机肥和包装销售。
环境控制
养殖基质温度控制在15-27℃,湿度控制在60-70%,pH控制在6-8。
夏季避免阳光直射,表层利用遮阳网或苫盖薄层稻草、秸秆遮阴。夏天一般1-2天于傍晚浇水一次,秋冬季3-7天浇水1次。
冬季应注意保温,南方可以加盖塑料棚或盖塑料布,白天将塑料布四周揭开,早晚及时盖好,并及时浇水保湿;北方可以加盖塑料布、厚稻草或秸秆等进行防寒处理。
养殖基质补充
基质补充按照先少后多原则,先少量添加,再适量增加,以保持养殖床的湿度和通气性。
其他设施
根据养殖规模,可能需要建造贮粪池、蓄水池(或深井)以及堆粪场地,以便于收集和处理有机废弃物。
养殖大棚可以类似于蔬菜大棚,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通过以上步骤和建议,可以建立一个高效、环保的蚯蚓养殖场,确保蚯蚓的健康生长和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