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养殖蘑菇,可以遵循以下步骤:
菌种制作
选择适宜的菌株,并在完全培养基上生长。
原种和生产培养基可采用麦粒培养基,配方为麦粒87%、发酵后的干培养料10%、石灰1.5%、石膏1.5%。
小麦先用石灰水浸泡2天,然后冲洗干净,使表面pH值在7.0左右,拌入石膏和切成长的发酵后的栽培料装瓶、灭菌。
栽培料配方与发酵
栽培料配方可为麦秆(或稻草)60%、鸡粪30%、米糠7%、石膏2%、石灰粉1%左右。
进行两次发酵堆制:
第一阶段(一次发酵):在遮雨棚下进行,约14-16天后转入第二阶段(二次发酵)。
第二阶段(二次发酵):
堆料转入二次发酵通道后,关闭通道口和风机,自然发酵升温至50摄氏度左右。
通入热蒸气,使温度维持在58-61摄氏度,持续6-7小时,以杀死有害微生物和害虫。
将堆料调控到47-49摄氏度,持续5-7天。
打开风机,使堆温降至室温,嗅不到氨气味为止。
播种栽培管理
使用空闲房、专用蘑菇房或地下隧道等场地进行栽培。
将经过二次发酵的培养料放入菇床,播种菌种,使菌种和栽培料充分混合,播种量为100公斤料3瓶菌种。
保持适宜的生长环境,温度保持在20-25℃左右,湿度保持在80%-90%左右,通风良好但避免直接吹风。
菇房准备与养料堆制
菇房应选在地势较高、通透性好的地方,大棚材质选用散射光材质,地面用水泥修葺。
养料主要成分包括家畜粪便、麦草、麸皮、稻草、玉米杆等,进行发酵处理,每隔3-4天翻一次堆,半个月后完成。
接种覆土
采用穴播方式进行接种,每株间隔10cm左右。
接种后保持养料湿度,增加菇房通透性,最后均匀覆盖细肥土。
出菇管理
保持菇房内温度12-16℃,湿度55%-60%,注意通风换气。
蘑菇子实体阶段含水量高,需保持适宜湿度,避免过干或过湿。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在农村成功养殖蘑菇。注意选择合适的菌种和基质,并进行充分的发酵和消毒处理,确保蘑菇生长的环境条件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