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翰林通常指的是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被选拔进入翰林院担任文官的一种途径。翰林院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主要负责起草诏令、参与军国大事的咨询等。根据历史记载,入翰林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
一甲进士:
在明清两代,一甲进士(即状元、榜眼、探花)可以直接入翰林院,无需通过其他考试。
庶吉士:
对于非一甲进士的其他进士,他们需要通过考取庶吉士才能进入翰林院,这个过程称为“朝考”。
特科选拔:
在清代,存在一种特殊的选拔方式,即“特科”,允许非传统途径的士子,如举人,甚至非进士出身的士子进入翰林院,这种士子有时被称为“野翰林”。
皇帝特授:
除了上述途径,皇帝有时也会不拘资格特授某些人入翰林,这种翰林被称为“外班翰林”。
翰林院在明清时期地位非常高,几乎成为了进入朝廷中枢、担任高级职务的必经之路。许多后来的宰相和其他高级官员都曾是翰林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