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春季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增强水产动物体质
经过漫长的冬季,鱼类体质较弱,抵抗力差。因此,当水温上升到一定程度时,应开始投喂饵料,并添加维生素C、维生素E等维生素,增强鱼体的体质和抗病能力。
做好疾病预防
春季是鱼类繁殖季节,气温波动大,易发“倒春寒”等天气。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做好保温工作,合理安排生产。鱼苗孵化用水要过滤或消毒,避免引入病原。
定期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预防细菌性疾病,如水霉病、烂身烂鳃和白皮病等。可以使用二氧化氯、复合碘、漂白粉、硫酸铜等消毒剂进行全池泼洒。
合理放养
在水温适宜时,选择体质健壮、无病无伤、规格一致的鱼种放养。鱼种密度要适宜,避免因密度过高引发胁迫性疾病。放养前可用3%-5%的食盐水或高锰酸钾溶液对鱼体消毒浸洗5-10分钟。
水质管理
每天早、中、晚巡塘,监测水温、水质,防止缺氧。保持水体肥度,使水体整体透明度控制在20-30公分之内。定期施用优碘/特碘和硫醚沙星,杀灭池塘中的有害菌。每月改底1-2次,提高底部溶氧,改善底部环境。培养优质藻类和浮游动物,增加水体浮游生物多样性。
水源处理
进水前对外源水进行检测,确定是否进水及消毒剂种类和剂量。交替使用不同消毒剂,消毒后应检测水中总菌、异养菌数量,达标后进入车间。
设施消毒
对养殖池及车间走道、地沟和生产工具进行综合消毒,使用漂白粉、二氧化氯等消毒剂。空间消毒使用二氧化氯喷雾或二氯异氯尿酸钠。消毒后进行效果评价,包括细菌总数测定和病原检测。
苗种选择
选择健康、无病的苗种,重视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和第三方检测平台作用。进场时、标粗时、放养前等关键节点阶段必须进行病原检测。若检测出病原,应排掉并做无害化处理,池子彻底消毒后方可重新进苗。
饲料投喂
早春时节,鱼类生理机能逐渐恢复,应逐渐增加投喂量和饲料种类,保证鱼体正常代谢和能量供给。同时,保持水体肥度,防止有害寄生虫大量滋生。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预防春季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疾病,保障水产动物的健康生长,为全年水产养殖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