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在野外怎么养殖

熠佑教育 · 2024-12-31 23:55:25

野外养殖泥鳅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场地选择

选择靠近水源、排灌方便的地方建池,池子面积一般为300~500平方米,最大不超过1333.33平方米,池深70~80厘米。池底要有20~30厘米淤泥,深浅要均匀。

场地应选择黏土质的地,渗水性小,地势要相对平坦,最好能靠近水源。水质要清新无污染,pH值最好保持在6.5-7.5之间,水深一般30-50厘米就够了。

清塘消毒

使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塘消毒,生石灰用量根据水深情况而定,一般水深7~10厘米的干池用900~1125千克/公顷,水深1米用1875~2250千克/公顷。漂白粉用量一般60~75千克/公顷,加水溶解后全池泼洒。

肥水放养

放养前3~4天施基肥,品种以畜禽粪肥为主,用量为9~12吨/公顷。放养量按放3~4厘米泥鳅鱼种18万~24万尾/公顷,如有流水条件的池塘可适当增加投放量,反之可少放。

科学投饲

泥鳅是杂食性鱼类,可选择配合饲料、水生植物、小型动物等为食。投喂方法要遵循“定时、定量、定点”的原则,每天定时投喂2-3次,投喂量根据泥鳅的生长阶段和摄食情况进行调整。

可以适当地补施些有机肥,但不能过多过频,并且要勤换池水,一般10—15天换水一次。

水质管理

定期检测水质指标,如pH值、溶解氧、氨氮等,确保水质符合泥鳅的生长需求。同时,要定期更换池水,保持水质的清新和稳定。

疾病防治

定期检查泥鳅的生长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在养殖过程中,可以适当使用一些防疾病药品,如生石灰粉等。

捕捞与收获

秋末冬初,水温降至10℃~15℃时,泥鳅摄食量降低,即可进行捕捞。捕捞时,可以采取捕大留小的办法,以确保池内有一定数量的鳅苗,利于继养和高产。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在野外有效地养殖泥鳅,获得较好的养殖效益。

相关推荐

(c)2008-2025 广知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3002720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