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进入养殖场需要进行一系列严格的消毒措施,以减少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风险。以下是一些关键步骤和推荐做法:
洗澡和更衣
人员进入生产区前必须洗澡,更换场区工作服和工作鞋。
洗澡时确保彻底清洁身体,包括头发和指甲。
更衣室应定期清洁和消毒,工作服和工作靴也应定期清洗和消毒。
紫外线消毒
在生产区入口设置消毒室,人员进入前需经过紫外线消毒。
紫外线照射时间应根据设备强度和人员数量进行调整,一般不超过15分钟,且距离紫外线灯不应超过2米。
消毒池和消毒液
场门口应设消毒池,使用2%~3%的火碱溶液(氢氧化钠),每天更换一次。
人员进入生产区前需踏过消毒池,并进行洗手消毒,使用1:1000的新洁尔灭溶液浸泡3~5分钟。
物资和物品的消毒
所有需要带入养殖场的物资和物品,如衣物、鞋帽、手套等,都应进行消毒处理。
物资可在进入生产区前进行熏蒸或浸泡消毒。
特定区域的额外消毒
生产区内的每栋猪舍门口应设消毒池,使用3%~5%的来苏儿液或10%~20%的漂白粉溶液供工作人员进入时蘸脚。
洗手盆内应装有稀释1:600倍的百毒杀-S进行洗手消毒。
人员通道和消毒设施
养殖场应设置专门的人员消毒通道,采用超声波喷雾消毒配合短波紫外线消毒。
通道内应设置更换鞋帽和给鞋消毒的设施。
饮食和饮水消毒
严禁从场外带回生、熟肉食,所有食品需经过消毒处理。
饮水应使用漂白粉或百毒杀溶液进行消毒,每周至少一次。
医疗器械和工具的消毒
医疗器械如针头、手术刀等在使用前后应进行严格消毒,煮沸40分钟以上或使用高锰酸钾、碘伏等溶液进行消毒。
培训和教育
养殖场应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消毒和防疫培训,确保他们了解并遵守消毒流程。
强调个人卫生习惯的重要性,如经常洗手、不携带病原体等。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病原微生物进入养殖场的机会,保障养殖环境的卫生安全,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