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入声字是古代汉语的一种声调,属于仄声,指的是一个音节以破音/p/、/t/、/k/作结,发出短促的子音。这种声调在现代标准汉语(普通话)中已经不存在,但在一些汉语方言中仍然保留有入声的特征。
古入声字在普通话中的对应关系大致如下:
b、d、g、j、zh、z六母的第二声(阳平)字,如“拔”、“答”、“格”、“及”、“扎”、“杂”,都是古入声字。
d、t、n、l、z、c、s等六母与韵母e拼合时,不论普通话读何声调,如“得”、“特”、“讷”、“勒”、“则”、“侧”,都是古入声字。
k、zh、ch、sh、R五母与韵母uo拼合时,不论普通话读何声调,如“阔”、“捉”、“说”、“若”、“角”,都是古入声字。
b、p、m、d、t、n、l七母跟韵母ie拼时,如“别”、“撇”、“灭”、“跌”、“接”、“列”,都是古入声字,但“爹”字例外。
d、g、h、z、s五母与韵母ei拼合时,如“得”、“给”、“黑”、“贼”、“塞”,都是古入声字。
f声母与韵母a、o拼合时,如“发”、“佛”,都是古入声字。
读üe韵母的字,如“月”、“约”,都是古入声字,但“嗟”、“瘸”、“靴”三字除外。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第二声的字都是古入声字,有些字如“鼻”是中古去声字,有些字如“厕”在特定条件下也不是入声字。
古入声字的存在对于理解和欣赏古典诗词的格律非常重要,因为在古代汉语中,入声字是构成诗词韵律的基本要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