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是指 将法院已经生效的判决、裁定所确定的内容付诸实现以及执行过程中的变更执行等问题而依法进行的活动。这一定义涵盖了执行的基本特征和原则,包括:
法律依据:
执行活动必须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确保合法性和正当性。
强制性:
执行具有鲜明的强制性,通过国家的强制力来保证法律文书得到履行。
实施主体:
执行可以由法院、当事人、有关单位或个人进行,涉及多方主体。
执行对象:
执行的对象包括生效的判决、裁定、调解书等法律文书所确定的内容,以及执行过程中的变更执行等问题。
执行手段:
执行手段多样,包括查询、冻结、划拨被申请执行人的存款,扣留、提取被申请执行人的收入,以及拍卖、查封、扣押财产等。
具体到民事执行,当债务人拒不履行生效的法律文书所确定的义务时,人民法院将依法运用国家强制力,采取民事执行措施,如查询、冻结、划拨被申请执行人的存款,扣留、提取被申请执行人的收入,以及强制执行被申请执行人的股票等财产。
在行政强制执行方面,执行的是行政机构作出的决定,执行手段包括加收罚款、滞纳金,查封、扣押财产,代履行等。行政强制执行的特点在于其行政性、强制性和执行性,旨在确保实现法律、法规或行政决定所要求的行政管理目的和状态。
综上所述,执行是一个涵盖多个层面和手段的法律活动,旨在通过法定程序和国家强制力,确保法律文书得到实际履行,维护法律权威和社会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