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在下雨后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确保养殖生物的健康和养殖设施的安全。以下是一些关键步骤和建议:
修复池塘和设施
加固被暴雨冲毁的池塘塘埂和防逃设施。
检修和维护增氧机、水泵等渔业机具,确保其正常运作。
开通坝头坝埂,及时降低水位,防止水漫过埂。
捕大留小
对存塘商品鱼货采取捕大留小的方式,及时上市,避免因气温骤升和载渔量过大导致泛塘和鱼病暴发。
培肥水质
向养殖水体中定期泼洒光合细菌等有益菌,改善水体生态环境。
使用颗粒状底质改良剂,改良水质,迅速降低亚硝酸盐含量,减轻毒害。
严防病害
对种苗、食场、工具进行严格消毒,定期使用含氯消毒剂全池泼洒消毒。
科学使用鱼药,减少应激反应,并用维生素C、大蒜素等拌饲料投喂,改善鱼类消化能力,增强抗应激能力和抗病能力。
捞除水域中腐烂变质的死草、杂物,减少有机耗氧。
及时补苗
对于塘口逃逸严重的养殖户,要设法补苗,合理放养,选择生长迅速、耐低温的品种。
补放苗种前应先用消毒剂浸洗,以防病虫害传播。
整理养殖场
确保养殖场的安全,检查相关设施的坚固度和结构稳定性,并及时清理可能阻碍水流的残余物。
检查养殖设备和设施是否受到损坏或堵塞,及时修复或疏通。
水质监测
暴雨可能导致附近水源的水质变化,养殖者应及时监测水质,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鱼类或其他水产物种的健康。
养殖环境管理
根据情况可能需要增加氧气供应、更频繁地换水或调整饲料供应量。
饲料投喂要缓步提升,尽量不要快速恢复到正常投喂。
疫病防控
暴雨后水体中病原体和细菌可能增加,养殖者应加强疫病防控措施,如检查和处理病鱼、提高养殖密度、合理使用预防药物等。
维护卫生环境
清理残余物和水产养殖废弃物,防止废物对养殖环境的污染和疾病传播。
适当使用漂白粉或生石灰进行水体消毒。
关注天气预报
及时了解天气预报,特别是降雨情况,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暴雨对水产养殖的影响,确保养殖生物的健康和养殖设施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