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运石材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人工运输:
这是最费力且成本最高的方法。人们通过排成长队,将城砖、小石块从山脚或城墙的一部分传递到山脊,然后逐一传递上去。在冬天,人们还会利用结冰后磨擦力小的原理,推拉巨大的石料到施工现场。
动物运输:
由于没有现代交通工具,古人利用牛、马、山羊、驴等家畜来驮砖石上山。例如,在长城的修建中,人们将盛满石灰等材料的筐袋架在毛驴背上,把砖块等系在山羊角上或驮在山羊背上,哄赶上山。
简单机具:
古人发明了许多工具来辅助运输,如独轮车、木架、杆子、滚木、撬棍等。这些工具用于运输重达数千公斤的大石块。此外,还有“飞篮绳”的方法,将物料装进篮子,用绳子运输。
水路运输:
对于较大的石材,古人会建造大型专用船只进行运输。例如,在太湖中,人们会潜水发现石头后,绑上绳索,清掉淤泥,然后用大船将石头拖出水。在运输过程中,为了保护石头,人们会用胶泥填洞并敷上麻绳,做成球形,再晒干后继续运输。
土屯法:
在没有起重设备的条件下,古人利用斜面原理,用土堆成斜坡,将石头拉上去。这种方法在巨石阵的建造中曾被使用。
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适用于不同的情况和需求。人工运输虽然成本高,但在没有现代机械的时代是主要手段。动物运输和简单机具则能节省人力,而水路运输则适用于大批量且体积较大的石材。土屯法则是一种巧妙的利用自然条件进行搬运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