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下,养殖户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预防:
实行封闭饲养管理 :减少与村屯其他人员的接触,避免聚集和不必要的接触,以降低病毒传播的风险。严格消毒
控制出入圈舍的人员、器具及车辆,所有进入人员需佩戴口罩并进行手部、衣物和鞋底等部位的消毒。
使用2%~4%的氢氧化钠溶液对门口消毒池进行消毒,对消毒通道使用0.1%~0.2%的过氧乙酸进行雾化消毒,道路每周使用10%的漂白粉进行消毒。
对衣物、物体表面和畜禽舍分别采用500mg/L有效氯的消毒剂进行浸泡、喷洒或擦拭消毒30分钟。
对污物和排泄物使用含有效氯70%-80%的漂白粉精干粉,按粪药比例20:1均匀施撒,并对污染圈舍表面使用5000mg/L的含氯消毒剂喷洒消毒30分钟,然后清洗干净。
加强卫生和防虫防鼠
定期清理圈舍内的垃圾和粪污,并运送到指定地点进行无害化处理。
及时将死亡畜禽清理出群并进行无害化处理,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虫害和鼠害。
严格运输管理
畜禽及其饲料、兽药、垃圾等运输车辆应粘贴封条,严禁司乘人员下车,并在场外对整车及所卸货物和周围环境进行全面消毒(使用0.3%~0.5%的过氧乙酸或复合酚进行喷洒或熏蒸消毒,静置1小时)。
稳定出栏:
合理安排出栏时间,避免因集中出栏导致人员流动和接触增加。
人员管理
养殖场人员应只进不出,实行封闭式管理。
减少人员外出,特别是避免到其他养殖场串门,同一养殖场内部也不得随意走动。
对进入养殖场的人员进行体温监测和健康检查,确保个人防护到位。
加强就餐与消毒管理
严禁购买和食用野生动物,保证食材安全和餐具卫生。
禁止场内部群体性聚餐,严格执行分餐制度。
办公室和员工宿舍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并定期进行全面消毒。
疫情监测与报告
建立完善的疫情监测体系,定期对养殖场内的动物进行健康检查、采样检测及环境因素监测,及时发现疫情并采取相应措施。
与国家相关部门共享数据,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对养殖场的风险进行评估,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如隔离病害动物、消毒处理、疫苗接种等。
加强培训与宣传
定期对养殖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其防疫意识和技能。
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培训效果。
合法经营
不得抛弃、收购、贩卖、屠宰加工病(死)动物。
不购进、不运输、不销售、不食用来源不明和非法捕获的野生动物及其制品。
通过以上措施,养殖户可以有效降低新冠疫情对养殖业的影响,保障养殖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