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养殖场的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分级管理
根据规模场的生产情况、设施配备及环保安全措施等,将养殖场分为A、B、C、D四个等级,实行差异化管理。A级场为标杆企业,以指导服务为主,减少检查频次;B级场为主力军,实行常态化管理,常规化检查;C级场为重点关注对象,实行销号管理,加大随机暗访抽查力度;D级场包括在建未投产和长期停养、弃养一年以上的规模场,实行承诺管理,一旦投产经营后需及时核查并上传设施配建文件。
生物安全防护
养殖场需强化生物安全防护意识,加强人流、物流管控,严格消毒免疫工作。中小规模养殖户和散养户应建设围墙、网围栏等物理屏障,严格人畜分离,严禁在生产区吸烟、饮食。工作人员皮肤、手臂有破损时要及时冲洗消毒、包扎,必要时就医。途经疫区后要加强鞋底、轮胎等清洗消毒。
设施与设备维护
定期对养殖场的设施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减少牛羊物理伤害。做好调入动物的隔离观察工作,防止疾病传播。对病死或扑杀的动物要严格按照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规范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消毒与防疫
定期对圈舍、场地、用具、器械等进行消毒,特别是卫生死角。夏季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定期清洗水槽和食槽,及时清除粪便,并对猪舍及周围场地进行定期消毒。按照猪场免疫程序做好疫苗免疫,提高猪群免疫力。
粪污处理
根据环保部门要求,建设配套的粪污处理设施,减少粪污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合理规划粪污处理方式,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人员培训与管理
定期对养殖场工作人员进行生物安全、消毒防疫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其防护意识和操作技能。严禁工作人员私自将流产物或不明原因病死动物尸体带出场,确保生物安全。
应急预案
养殖场应制定应急预案,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如增氧剂、燃料、消毒剂等,以应对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减少经济损失。
环保与资源利用
养殖场应积极采取措施,减少养殖对环境的影响,如建设生态养殖圈,实现资源可持续发展。同时,合理利用资源,如鱼塘、果园等,提高养殖效益。
通过以上措施,山东养殖场可以实现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提高生产效益,同时保障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