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荪是怎么长出来的

晓宁说教育 · 2025-01-01 23:00:03

竹荪是一种 寄生在枯竹根部的隐花菌类,其生长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孢子萌发:

竹荪的生活史从担孢子的萌发开始。担孢子产生于菌盖外表面上的产孢组织中,当菇蕾包被破裂,菌盖伸出后,产孢组织自行消解,担孢子便释放出来。

菌丝生长:

释放出的担孢子萌发形成初生菌丝(单核菌丝),这些菌丝在基物中不断繁殖,形成菌丝索,向土表层延伸。部分到达土表的菌丝索先端膨大,形成组织化、特殊化的组织,即分化形成原基——幼小菇蕾。

子实体发育:

菇蕾继续发育,形成子实体。当子实体接近成熟,子实层顶端担子细胞中的二个细胞核进行核配,形成一个二倍体的合子。合子经过细煦分裂,形成单倍体子核。担子的顶部和四周长出小梗,每个子核进入一个小梗,在每个小梗上端发育成为一个担孢子。电镜扫描观察到短裙竹荪每个担子上长出5—8个担孢子。每个竹荪子实体产生数以亿计的担孢子。

生长环境:

竹荪多生长在温湿环境中,其基部菌索与竹鞭和枯死竹根相连。长裙竹荪多产于高温高湿地区,而短裙竹荪则多长在温湿环境。

栽培方法:

人工栽培竹荪可以使用竹类、段木、甘蔗渣、木屑等作为原料,通过箱栽、床栽和露天竹林地栽培等形式进行。栽培过程中需要保持土壤湿润和空气潮湿,子实体发生的适温为23~26℃。

通过以上步骤,竹荪从孢子萌发到形成成熟的子实体,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以及充足的营养来源。

相关推荐

(c)2008-2025 广知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3002720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