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气在中医理论中有多种含义,以下是其主要的解释:
肾间动气
又称原气,是两肾间所产生的一种热能和动力。
实际上就是命门之火的作用,人体脏腑和经脉的活动以及三焦的气化等,均有赖于肾间动气的作用。
因此,肾间动气被认为是生气之原,也可以说是生命的根源。
动气针法
是针刺得气后,立动患处牵引其气的一种操作针法。
动引其气的含义是在某个穴位进针得气后,边行针便令患者活动患处的方法,使病痛立即缓解,表示所选之穴已发挥应有效能。
病理之气
在《难经•十六难》中记载了“齐左有动气”、“齐上有动气”、“当齐有动气”、“齐右有动气”、“齐下有动气”等不同部位的动气,这些动气可能与脏腑的病理状态有关。
情志与动气
动气还可以指发脾气,怒形于色,这在医学上也指脉搏跳动时的动态和气势,可反映脏腑状况。
综上所述,动气在中医中主要指肾间动气,即命门之火,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影响脏腑和经脉的活动以及三焦的气化。此外,动气针法是一种通过针刺得气后活动患处来缓解病痛的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