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园区养殖户的养殖方法可以总结如下:
巡塘
每天巡逻池塘,观察鱼的活动、饲养池的水色和水质,检查繁殖设施。
定期测量水温、pH值、溶解氧、氨氮和透明度等,并做好记录。
饲养
对水温有一定要求,15度时摄食能力较强,应定时投喂。初期可形成定点进食习惯,饵料为湿的颗粒饵料,现做现喂,投喂量约为体重的一半,每天至少两次。
水温低于12度时摄食量明显下降,10度以下基本不进食,此时应停止投食并增加水温。
投食时要让鱼吃好吃饱,及时捞出残留饵料,防止污染水质。
消毒防病
放养前对种苗进行消毒,清除体表寄生虫与病菌。
每半个月或一个月进行一次消毒,使用抗菌素等药物对鱼体表面进行消毒,并在饲料中定期添加抗菌药物如痢特灵、黄芩、黄柏、板蓝根、穿心莲等。
发现患病鱼要及时捞起,进行隔离养殖治疗,防止疾病传染蔓延。
倒池换水
每30天左右倒一次池,越冬前也要倒一次,进行全面的彻底消毒。换水可以降低水中有害物质和病菌数量,改善水质环境,减少鱼病发病率,提高越冬存活率。
水质管理
对池塘进行适量补水,提高水位,越冬中期水位保持在2米以上,避免水位过低引起温度急剧变化。
定期检测养殖水体溶氧、pH值、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保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pH值在7-8.5,透明度在40-50厘米。
底质管理
冬季鱼类主要在水体下层活动,底质差会导致鱼类无法潜下水底,易引发水霉等病害。建议越冬前根据水质情况进行一次改底,降低疾病爆发机率,减少底部氧债,使鱼类安全越冬。
病害预防
冬季拉网操作次数要减少,入冬前对鱼塘进行一次全面消毒,特别是在拉网后不久进行消毒,预防病害发生。
底泥清淤
定期清理底泥,减少有害物质积累,改善池底环境,有利于鱼类健康生长。
这些方法综合了巡塘、饲养、消毒、换水、水质管理、底质管理、病害预防和底泥清淤等多个方面,旨在提高养殖效率和鱼类成活率,确保养殖园区养殖户的养殖活动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