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鳗鱼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生态条件
光照:适当的光照有助于培养水色和抑制寄生虫和病菌的繁殖。夏天需用85%黑色遮阴网,冬天需用白色保温膜。
水温:鳗鱼对水温变化敏感,需保持水温相对稳定。土池养殖需保持2.5米以上的水深,形成上下温跃层。
盐度:水体保持2-5‰的盐度可预防寄生虫和病菌。
氨氮:水体中氨氮浓度需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与水温、PH值有关。
PH值:水体需保持一定的PH值,太低需培养水色,太高需施用明矾调节。
氧气:水体溶氧量需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
放养密度
保持合理的放养密度,避免过密导致鳗鱼摄食困难、排泄量大、换水多和水环境不稳定。
排污管理
鳗鱼摄食旺盛,产生大量残饵和粪便,需及时清除。一般在投喂3小时后进行排污,水泥池精养鳗鱼需每1小时排臭一次。
水质管理
定期检测水质,包括温度、PH值、溶解氧、氨氮等,并根据检测结果调整。
保持水体清洁,定期清理池底污物,保持透明度在25厘米左右。
培养有益藻类,如微囊藻,以增加水体的溶解氧和抑制病害。
饵料及投喂
饵料包括活饵(如小鱼、虫蛹、蚯蚓)和人工饲料,投喂量应根据鳗鱼的饥饿程度和水温控制。
遵循多次少量原则,提高摄食率,减少残饵形成。
池塘设置与消毒
选择水质清澈、水温适宜的水源,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场地。
池塘大小和深度应根据养殖规模和鳗鱼生长需求设计,池塘边缘应平整。
池塘消毒可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后需加注新水。
日常保健
工厂化养殖密度较大,需定期检查水质,确保溶氧充足,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低。
控制浮游动物数量,防止其过度繁殖影响水质和鳗鱼健康。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养殖鳗鱼,确保其健康生长和提高养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