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养殖黄鱼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池塘条件
养殖池应东西走向,长方形,面积6亩,水深2.5米以上,底质为沙泥质,池底向排水口方向倾斜。
养殖池内应配备2台1.5千瓦水车式增氧机和1台1.5千瓦射流式增氧机。
养殖池周边环境应安静,淡水资源丰富,进排水方便,符合《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和《渔业水质标准》等相关规定。
放养前的准备
清塘消毒:放养前15天用生石灰彻底消毒,每亩用生石灰150千克化浆全池泼洒,也可用茶子饼、漂白粉等药物进行清塘消毒。
苗种选择:选择体质健壮、规格整齐、无伤病、无畸形的鱼苗,同一池放的苗种规格差异不超过1-2cm。
消毒处理:放养前用3%-5%食盐水浸浴5-10分钟,或用10-20mg/L高锰酸钾溶液浸浴15-30分钟。
食性驯化与淡化
食性驯化:首选新鲜低值鱼和沿海小鱼虾自行加工成鱼糜,再与鳗鱼饲料混合制成配合饲料进行投喂,逐渐减少鱼糜量,增加鳗鱼饲料用量,直到完全投喂人工配合饲料。
淡化处理:向育苗池内逐步添加淡水,降低池水比重,使苗种适应在淡水中生长。淡化时要注意盐度梯度变化,一般经过7-10天的淡化,当池水的盐度达到2‰以下,就可将苗种放入池塘养成。
饲养管理
饵料投喂:每天投喂2次(早上6:00,下午6:00),投饵前先发一固定信号,让鱼群形成条件反射。日投饵率前期为鱼体重的7-8%,中后期为鱼体重的3-5%。定期在饵料中添加水产多维、黄芪多糖、三黄粉等药物,预防病害发生。
水质管理:保持溶氧在5mg/L以上,pH值维持在7.8-8.5,定期换水,每次换水量为全池的1/4-1/3。在夏季高温季节,每天换水,换水量在1/3左右。
水体环境理化因子调控:适时开增氧机,保持池水溶氧在5mg/L以上;每半个月遍洒生石灰一次,使池水pH值稳定在7.8-8.5;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抑制有害藻类和微生物繁殖,净化水体。
日常管理
坚持每天早、中、晚巡塘,观察鱼的活动是否正常,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定期测定鱼的体长、体重,每天测定pH值、氨氮、亚硝酸盐、溶解氧、水温、透明度等。
根据鱼的生长情况及水质情况,及时调整管理措施。
病害防治
养殖全程贯彻“防重于治”和“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方针,定期对食场进行消毒,鱼病多发季节做好药物预防及水质调节等措施。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有效地进行淡水养殖黄鱼,提高养殖成活率和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