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蛙养殖的技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环境准备
选择有清洁水源、无污染的鱼塘或池塘,并进行淤泥清理和消毒。
鱼塘周围应有防护措施,防止外界干扰和损害。
动物选育
选择健康、无病无虫的幼蛙或种蛙,保证种群的多样性,避免近亲交配。
日常管理
提供合理的饲料,包括鱼类、虾类、蜗牛等活饵或鱼粉、蛋白粉等制成的饲料。
控制养殖密度,将牛蛙分成小组饲养,减少竞争和互相伤害。
定期清理养殖池塘,清除废弃物和虫类污染。
定期检查牛蛙的健康状况,发现异常立即处理。
疾病防控
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更换新鲜水源,避免病原菌和寄生虫滋生。
防止鸟类和其他动物进入养殖区域,防止传染疾病。
发现病症时及时隔离治疗,避免传染扩散。
收获与繁殖
牛蛙一般在2-3年左右可达到成熟,此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收获。
收获成熟的牛蛙时,注意合理杀戮和保持养殖环境的卫生,可以将成熟的牛蛙转为种蛙以维持养殖群体的稳定和持续。
蛙池建造
蛙池应选址在远离村庄、排灌方便、水源充足、水质无污染、交通便利、电力方便的地方。
蛙池四周用石棉瓦围成一圈,顶部用纱网制作护蛙网,池子宜采用长方形,便于操作。
池边用40目的尼龙网做围栏,网边至少要高出池底1.2米,底部应有20~30厘米埋进土里进行固定;池埂高40厘米,坡度为1∶3,水位保持在30~50厘米。
种蛙交配与繁殖
挑选体格健壮、反应灵敏、无伤无病、发育良好、性成熟、体重400克以上的青年蛙作为种蛙。
种蛙的交配和繁殖过程中,要调节水位和光照来控制水温,确保产卵池水位保持在0.2米,水温稳定在20℃以上。
饲料投喂
蝌蚪期主要投喂蛋黄、豆浆、浮游生物等饲料,每天投喂2-3次,投喂量以1-2小时内吃完为宜。
幼蛙及成蛙期以动物性饲料为主,如小鱼、小虾、蚯蚓、昆虫等,也可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每天投喂1-2次,投喂量根据牛蛙的体重和摄食情况灵活调整。
日常管理
水质管理:定期换水,保持水质清新,溶氧量在5毫克/升以上,pH值在6.5-7.5之间。高温季节每3-5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量为池水的三分之一左右;平时每周换水一次。同时,可在池塘中种植适量的水生植物,如浮萍、水葫芦等,以净化水质和提供栖息场所。
巡塘检查:每天早晚巡塘,观察牛蛙的摄食、活动、生长情况,检查池塘设施是否完好,有无敌害生物侵入等。
遮阴与控温
幼蛙体质脆弱,惧怕日晒和高温干燥,因此幼蛙池必须设有遮阳棚,遮阳棚面积宜比食台大1倍左右,高度高出食台平面0.5-1米。
幼蛙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5-30℃,温度高于30℃或低于12℃牛蛙即感到不适。盛夏降温措施通常是使幼蛙池水保持缓慢流动或更换部分池水,一般每次更换半池水为宜,且新水和原池水温差不得超过2-3℃。
防污与除害
经常清扫食台上剩余残饵,洗刷食台。及时捞出池内的病蛙、死蛙以及其他腐烂物质,保持池水清洁。每隔10-15天用1克/立方米浓度的漂白粉溶液泼洒消毒幼蛙池。
老鼠、蛇是牛蛙的天敌,可用鼠药灭鼠和人工捕捉、驱赶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