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面临“执行不能”的情况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解决:
终结执行
当被执行人死亡且无遗产可供执行,无义务承担人时;
被执行人因生活困难无力偿还借款,无收入来源且丧失劳动能力时;
被执行人被宣告破产时;
被执行人企业法人或其他组织被撤销、注销、吊销营业执照或歇业后,无财产可供执行且无义务承受人时,法院应当裁定终结执行。
终结本次执行程序
在穷尽财产调查措施后,未发现被执行人有可供执行的财产,并且已经履行完法律规定的程序,在申请执行人签字确认或执行法院组成合议庭审查核实并经院长批准后,可以裁定终结本次执行程序。
积极配合法院执行工作
发现被执行人有可供执行的财产线索或找到被执行人时,要及时与法院、法官联系,申请恢复执行。
定期查询被执行人财产
案件在终结本次执行程序后,法院依然会定期通过网络查控系统查询被执行人财产,若查到有可供执行财产,法院会依职权恢复执行。
申请司法救助
对于人身损害等涉民生案件,如申请执行人无收入来源且生活困难,被执行人下落不明或确无履行能力的,符合条件的也可向法院申请司法救助。
寻求法律咨询
建议咨询专业律师,详细说明情况并寻求法律建议。律师可以帮助评估权益,并提供相应的法律指导。
检查法律程序
确保已经按照正确的法律程序进行了强制执行。如果有任何程序上的错误或遗漏,可能会导致执行无法进行。律师可以帮助检查案件,并指导采取适当的法律行动。
寻求司法支持
如果执行无法成功,可以向法院提出申请,请求法院介入并采取必要的措施来执行判决或裁决。法院可能会下令采取更强制性的措施,例如查封、扣押财产或委托执行人进行执行。
考虑其他解决方案
如果强制执行无法实施,可以考虑其他解决方案,例如通过谈判、调解或仲裁来解决争议。这些方式可能能够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避免进一步的纠纷和法律争议。
申请财产保全
在诉前或诉中及时向法院申请对另一方当事人的明确财产进行保全,可以大大降低可能存在的“执行不能”风险。
提供可执行财产线索
提供法院无法查控到的被执行人可供执行的财产线索,如银行账号、有价证券、房产信息、外币账户、应收债权等,有利于快速执行,精准执行。
报告被执行人下落
法院将对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未向法院申报财产状况的被执行人采取罚款、拘留直至追究刑事责任等措施。
增强法律意识与风险防控
当事人应增强自身法律意识,在法律行为成立前充分考虑潜在的风险,通过担保、抵押等方式降低法律风险,减少“执行不能”出现的可能性。
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如果法院自收到申请执行书之日起超过六个月未执行,申请执行人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上一级人民法院经审查,可以责令原人民法院在一定期限内执行,也可以决定由本院执行或者指令其他人民法院执行。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地解决“执行不能”的问题,维护申请执行人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