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养殖鱼的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清塘消毒
在养殖前,将鱼塘的水放干,暴晒半个月,然后泼洒生石灰进行消毒,消完毒后放水。
选苗
选择颜色健康、游泳迅速的淡水鱼苗种,避免选择有疾病表现的鱼苗。
水质管理
定期更换水,保持水质清洁和稳定,一般每隔7-10天换水一次,换水量不超过总水量的三分之一。
使用增氧设备,确保水中溶氧量充足,特别是在高温季节和养殖密度较大时。
定期泼洒生石灰或漂白粉,保持水质稳定。
饲料投喂
投喂营养全面、品质优良的饲料,满足鱼体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
根据鱼的生长阶段和摄食情况,合理调整投喂量和投喂次数,避免过度投喂造成饲料浪费和水质污染。
使用饼粉、肥料、豆浆、草浆等多样化的饲料,提高饲料的利用率。
巡塘管理
每天早、中、晚各巡塘一次,观察鱼的活动情况、进食情况及是否有浮头现象。
在高温季节和天气突变时,应增加巡塘频率,及时制止严重浮头,防止泛池。
防病工作
定期检查水质,及时发现并处理水质问题,如水体富营养化、缺氧等。
使用敌百虫、硫酸铜等药物进行鱼病防治,注意药物使用剂量和时间,避免对鱼造成损害。
混养和轮捕轮放
合理搭配鱼种,如草鱼、鳊鱼、青鱼、鲤鱼等,混养一些不争食的鱼种,如罗非鱼,以提高养殖效益。
实行轮捕轮放,保持鱼群密度适中,避免过度拥挤。
记录和管理
建立养鱼档案,记录养鱼期间的变化情况,便于分析总结经验,检查工作。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综合管理,可以有效提高淡水养殖鱼的产量和成活率,降低疾病发生率,实现高效、健康的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