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养殖小蟹的方法如下:
建造螃蟹池
螃蟹池应提前15天建造好,有凹型、四周挖深水区作堤、中间做潜水区等形式。
清塘消毒,水深10到15厘米,使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食后药性消失后放入幼蟹。
防逃墙建设,防逃墙基高20厘米,高出水面80厘米,内壁用水泥砌弧形角。
合理控制水位
随着螃蟹个体增大,水位逐渐加高,高温季节水位控制在1.5到2米,板田水位在0.8到1米。
水位过浅影响水温变化,过深则形成越温层,影响底层氧气供应和水质。
放苗
放养时间在3月上中旬,放养水温4-8℃,放养一龄蟹种规格为100-200只/㎏,密度为1000-1200只每亩。
套养鳜鱼、鲢、鳙鱼和南美白对虾,控制池中小杂鱼,提高饲料利用效率。
水质调控
养殖期间池水溶解氧控制在5mg/L以上,透明度控制在30-50厘米。
通过生物调节、控制水位、定期更换水等方法保持水质优良。
饲料管理
螃蟹是杂食性动物,可喂红线虫、鸡蛋黄、鸡鸭内脏、小鱼小虾和草类食物。
注意喂食量,半个小时内吃完为准,避免食物污染水质。
温度控制
螃蟹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5°C到28°C,夏季高温时要注意防暑降温,冬季低温时要注意保暖。
疾病防控
定期检查养殖池的水质,加强对种苗的健康管理,合理使用防疫药物。
生态环境营造
种植水草,如伊乐藻、轮叶黑藻、金鱼藻、苦草等,提供食物和氧气,吸收有害物质。
投放螺蛳,改善底质,提供栖息场所。
养殖周期管理
春季引进蟹苗,养殖周期大概一年半左右,冬季温度低时螃蟹摄食减少,可适当调节温度环境。
通过以上步骤和方法,可以有效地进行生态养殖小蟹,提高成活率和养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