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养殖牛蛙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建池
产卵池:面积不宜过大,水深约15厘米,内放水草或浮萍供雌蛙产卵。
孵化池:可建60厘米或150厘米见方的水泥池,水深15厘米,池底铺6厘米厚砂土,用于孵化蝌蚪。
成蛙池:根据饲养需求建立,放养密度每平方米70~80只,最适宜温度为23℃,池面需遮阴,并放置木板供幼蛙栖息。
饲养管理
蝌蚪阶段:刚孵化的蝌蚪在20~30℃下生活,无需投饵,4~5天后开始喂食天然单细胞藻类。25日龄后,逐渐增加投喂切碎的螺肉、蚯蚓和煮熟的玉米粉、稀饭等饵料,每日下午喂1次,1月龄后每日喂两次。
幼蛙阶段:70日龄长出前肢后移入幼蛙池,每平方米放养70~80只,最适宜温度为23℃。开始喂食蝇蛆、小鱼、小虾等活饵料,1个月后逐渐过渡到1/3死饵料和2/3死饵料,两个月后全部喂食死饵料。
成蛙阶段:体重达0.2千克后成为成蛙,饵料中动物性饲料占60%,谷物性饲料占40%,加工成混合饵料或制成小圆粒投喂。成蛙1年左右可长成,食欲旺盛、发育快、活泼健壮的牛蛙可留作种用,其余体重达0.5千克以上者即可上市或交售。
环境管理
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更换新鲜水源,避免病原菌和寄生虫滋生。定期用生石灰和漂白粉消毒养殖池塘。
温度控制:蝌蚪和幼蛙适宜生长温度为20~30℃,成蛙适宜温度为23℃。高温季节需增加换水频率,保持溶氧量在5毫克/升以上。
防逃措施:蛙池应设防逃墙,防止牛蛙逃逸。
疾病防控
日常卫生:保持养殖环境清洁,定期对养殖场地、设备、工具等进行消毒处理。
疾病治疗:发现病症时及时隔离治疗,避免传染扩散。常见病害包括红腿病、气泡病、烂皮病和肠胃炎病,治疗方法包括使用2%到5%的食盐水浸泡15分钟,每天浸泡一次,3天可痊愈。
收获与销售
收获时机:牛蛙一般在2-3年左右可达到成熟,此时可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收获。
收获方法:收获成熟的牛蛙时,注意合理杀戮和保持养殖环境的卫生。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有效地进行人工养殖牛蛙,确保牛蛙健康生长和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