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荧光是一种 光致发光现象,具体描述如下:
原理:
原子荧光发生在物质原子吸收特定波长的激发光后,原子中的电子被激发到较高的能级。然后在较短的时间内(通常小于10^-8秒)跃迁回到较低的能级,同时释放出波长更长的荧光。
过程:
气态自由原子吸收光源的特征辐射后,原子的外层电子从基态或低能级跃迁到高能态,经过约10^-8秒,又跃迁至基态或低能级,同时发射出荧光。这个过程中,发射的荧光波长可能与原激发波长相同或不同。
应用:
原子荧光光谱法是一种通过测量待测元素的原子蒸气在辐射能激发下产生的荧光发射强度,来确定待测元素含量的方法。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干扰少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化学、物理学、环境科学等领域。
分类:
原子荧光分为共振荧光、非共振荧光和敏化荧光等类型。共振荧光的特点是发射与原吸收线波长相同的荧光。
特点:
原子荧光是光致发光,也是二次发光。当激发光源停止照射之后,再发射过程立即停止。
总结:原子荧光是一种光致发光现象,涉及原子在吸收特定波长的光后,电子跃迁到高能级再回到低能级的过程中发射出荧光。它在多个领域有广泛应用,并且可以通过测量荧光强度来确定待测元素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