鹌鹑养殖池塘的养殖方法如下:
场地选择与建设
选择通风良好、光照充足、地势干燥、排水方便且远离污染源的地方建立鹌鹑养殖场。
场区布局要合理,划分为生活区、管理区、生产区和隔离区,各区间应有适当的隔离距离。
鹌鹑舍的建设要考虑到保温隔热、通风换气和防鼠防鸟的需求,一般采用层叠式或平养式笼养,以提高空间利用率。
设施配备
鹌鹑舍内应配备自动饮水系统、料槽、照明设备、温湿度调控装置以及必要的消毒设施。
料槽和饮水器要定期清洗消毒,保持清洁卫生,防止饲料霉变和水源污染。
日常饲养管理
温度与湿度控制:
鹌鹑对温度和湿度的变化较为敏感,特别是雏鹌鹑。育雏期温度应控制在35-37℃,随着日龄增长逐渐降低,直至脱温。湿度保持在60%-70%为宜,过湿或过干都不利于鹌鹑的生长。
光照管理:
光照对鹌鹑的生长发育和产蛋性能有重要影响。育雏期光照时间可适当延长,促进雏鹌鹑采食和活动;产蛋期则需保持稳定的光照时间和强度,一般每天保持16-18小时的光照,以促进产蛋。
密度控制:
合理的饲养密度是保证鹌鹑健康生长的关键。密度过大易导致鹌鹑间争斗、疾病传播和生长发育不良;密度过小则浪费空间资源。一般每平方米笼养面积可饲养成鹌鹑50-60只,具体根据鹌鹑品种、生长阶段和饲养条件灵活调整。
饲料配制与喂养
鹌鹑的饲料应营养全面、均衡,满足其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饲料原料应新鲜、无霉变、无杂质,并根据鹌鹑的实际需要,合理搭配蛋白质、能量、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
雏鹑饲养管理:
保温:雏鹑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差,保温要求高于雏鹑。育雏时前三天中心温度不能低于39℃,之后在第一周内可逐步降至35–33℃、第二周32―29℃、第三周28―25℃,看鹑施温,另外,还要注意结合天气变化,冬季稍高,夏季略低,阴雨稍高,晴天稍低。
饮水:雏鹑应及时供给温水,否则会绒毛发脆,影响健康;长时间不供水,会使雏鹑遇水暴饮,甚至湿羽受凉,宜饮用5%葡萄糖水,第二天饮0.05%高锰酸钾水,以后每周饮高锰酸钾一次即可。
喂料:鹌鹑生长发育迅速,对饲料要求高,一般要求24―30小时内开食,自由采食不断水、不停料,原则上早中晚共四次。
饲养密度:饲养密度过大,会造成成活率降低,小雏生长缓慢,长势不一;密度过小,加大育雏难度。因此,应合理安排饲养密度,每平米100―160只,冬季密度大,夏季则相应减少,同时,应结合鹌鹑的大小,结合分群,适当调整密度。
光照:育雏期间的合理光照,有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光线不足,会推迟开产时间,光照时间不能低于20小时。
疾病防治
鹌鹑在养殖时,一定要及时对其粪便进行清除,并及时的进行通风换气,注意消毒,保持室内的环境,要经常洗刷料具,以及水具等等,来防止疫病的发生。
鹌鹑在还是雏鸟时就需要给其接种各种疫苗和预防用药,要根据当地疾病流行选择疫苗接种,使其安全生长发育,但注意一天只能接种一种疫苗。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有效地进行鹌鹑养殖池塘的养殖,确保鹌鹑健康生长和高产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