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中华鳖的方法如下:
场地选择与池塘建设
场地要求:生态环境良好、向阳、背风,与主要道路有一定安全距离,养殖环境符合国家对农产品生态养殖的要求。
池塘建设:面积一般在2000~5000平方米之间,池水深度控制在1.5~2.0米之间。池塘周围壁涂抹水层,坡比约为1∶3,池埂四周安装石棉瓦作为防逃墙,高度控制在70厘米左右,底部入土深度约20厘米。池塘底部的土壤选择具有较好保水性能的壤土,每个池塘中安装1台以上的增氧机,功率在1.5kW以上。防逃墙内的周围留一片空地,并搭建4~8个晒台,每个晒台的面积在2~4平方米之间。池塘周围用水泥预制板、木板等搭建多个食台,规格为长×宽=(2~3米)×(1~2米),其中一端浸没到水中30厘米,倾斜角度30°。进水口、排水口的位置都要安装网眼比较密的铁丝网。
种萍与投螺
种萍:在3月初的晴天将池塘中的水放干,撒入石灰2250~2700千克/公顷进行池塘消毒,晒3~5天后重新注水,并放入鸡粪。3月中旬后池塘中撒入细绿萍种子2700千克/公顷左右。如果气温达到15℃以上,则细绿萍快速繁殖。
放养
放养密度:根据中华鳖的规格不同而异,一般放养50克/只左右的中华鳖,30~40只/平方米;80克/只左右的中华鳖,20~30只/平方米;100克/只左右的中华鳖,15~20只/平方米。具体放养密度还要结合放养时间、养殖设施条件和技术水平等实际生产因素来确定。
放养前处理:放养前要先让中华鳖适应池塘环境,在池边用池水泼洒中华鳖体表,再用4%的食盐水或20mg/L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消毒10~15分钟。放养时将中华鳖多点放在池水边,让其自行爬到池内,不宜将中华鳖直接倒入池中,以防损伤鳖体。
投喂
饲料要求:优质新鲜、适口性好、营养成分全、蛋白质含量高。以中华鳖配合饲料为主,鲜活饵料为辅。将新鲜动物饲料如小杂鱼、螺蚌肉及动物内脏等,经加热或4%的食盐水消毒,加入新鲜蔬菜绞碎后拌入饲料中,适当添加3%~5%的植物油。
投喂量:在水温高于18℃时,中华鳖即可开始投饵,4、5月份日投饵量可按鳖体重的3%~5%估算;6~9月份气温升高,日投饵量按体重的5%~10%估算;10月份以后,随着气温不断下降,日投饵量降至鳖体重的3%~5%。
水质管理
水质要求:微碱性,水体透明度以25厘米~35厘米为宜,水色呈黄绿色或茶褐色。
换水:一般每个月换水1次,每次换1/3。换水后每池均匀泼洒复合微生物制剂,以调节水质。
病害防治
预防措施:严格按照《NY5071-2002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和《NY5070-2002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渔药残留限量》执行,坚持“全面预防,积极治疗”的方针,强调“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原则,提倡生态综合防治和使用生物制剂、尽量使用中草药对病虫害进行防治。
治疗方法:如果发现鳖生长情况不正常时,用0.3~0.5ppm聚维酮碘进行全池泼洒,或用1ppm戊二醛进行全池泼洒。渔药的使用必须严格按照国务院、农业部有关规定,禁止使用未经取得生产许可证、批准文号、产品执行标准的渔药;严禁使用违禁药品。渔药使用后,要严格执行休药期规定。
捕捞
捕捞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