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台湾大飞蝗需要以下步骤:
养殖棚的建造与棚地的整理
在建棚前,需要用捕捉、诱杀、开水烫等方法将地面上的蚂蚁、蝼蛄等天敌消灭干净。棚的地面要高于周围地面10~15厘米,土质最好采用砂壤土,便于产卵和取卵。棚的建造面积根据饲养蝗虫的数量来确定,养1万只蝗虫,用15平方米即可。棚的高度1.5~2米,棚外可罩塑料布以保温或防雨。
飞蝗的卵的孵化与管理
在气温达到25~30℃时(5月上旬),即可孵化蝗卵。先准备无毒土壤和锯末(按2:1,含水量10%~15%),铺于2~3厘米的器皿中。之后,将蝗卵均匀分布于土上,卵上盖约1厘米厚的土,器皿上再盖上一层薄膜。每半天检查一次,发现幼蝗后,用软毛刷将幼蝗拨到棚内的食物上。经12~15天的孵化过程,孵出全部幼蝗。幼蝗喜食鲜嫩的麦苗、玉米苗、杂草等单子叶植物。
环境参数的控制
温度:蝗卵在28~30℃下适宜孵化,蝗蝻在28℃左右最适宜生长,成虫在25~26℃条件下适宜产卵繁殖。因此,蝗蝻与成虫最好分室饲养。在冬季,室内采用暖风机加温并安装温度控制装置(温控仪),夏季采用分体空调降温,以保证温度恒定。
湿度:飞蝗适宜较干燥的环境,在春夏季节湿度过大时,要采用去湿机抽湿;冬季加温时,采用加湿器增加湿度,使相对湿度保持在40%~60%。
光照:光照是影响飞蝗生产繁育的重要因素,在适宜的温度下,弱的光照和短时间的光照都可诱导滞育,而且光周期诱发的滞育是不可逆的。适宜的光照昼夜明暗交替时间为10/14小时,笼内中间的光照强度为5001x以上。
饲养管理
饲料:幼蝗喜食鲜嫩的麦苗、玉米苗、杂草等单子叶植物,食量很少。三龄以上的蝗蝻食量逐步增大,此时要保证棚内有充足的食物,否则会出现自相残杀的现象。
清洁卫生:保持棚内干净,1-2天清棚一次,以防疾病发生。必须对它的养殖进行必要的安全管理措施,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温度控制:从20℃开始,虫卵会慢慢停止发育,到16℃是基本就不会孵化出了,所以养殖池要做好温度控制。
防治天敌
养殖场地不会有鸟类等成年蝗虫的天敌,但幼虫和虫卵的天敌较多,如蚂蚁、蝼蛄等。要及时清理这些天敌,防止它们破坏蝗卵和幼虫。
适时收获
幼蝗自出卵后5-7天脱一次皮,脱一次皮即为1龄。3龄以上的蝗虫食量逐步增大,此时要保证棚内有充足的食物。一般换皮五次后基本成熟,这时就可留下产卵蝗虫,其他的捕捉上市。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有效地养殖台湾大飞蝗,并确保其健康生长和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