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养殖青蟹是一种高效且实用的养殖方式,以下是一些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
蟹池建造
蟹池面积以15~25亩为宜,并建有塘中塘,大塘建有进、排水闸,全塘建有环塘沟,宽3米、深2米,塘中泥墩建有“非”字形沟与环塘沟相连。大塘内近进水口处建有两个小塘,分别用于蟹苗培育、种苗标粗、半膏蟹、膏蟹培养、暂养。
蟹池应选择水陆交通位置方便,潮差大,海水自净力强,水质清新,无工农业废水污染的中高潮区,有一定量的淡水源作为养殖场地。
清塘除害
蟹塘建成后,排干水晒“非”字沟,平整塘底及“非”字沟底。每亩用生石灰50公斤全塘泼洒,进水时用40、60、80目网纱布三级过滤,一次性进够水,7天后用“三亩灵”或“二溴海因”消毒水体,再隔3天用“益利多”等生物制剂逐步调水,塘内盐度稳定在4‰~8‰。
蟹苗培育
放苗前试水,将自然捕捞的蟹苗放入1亩小塘内暂养,试养24小时,蟹苗正常才可放苗。蟹苗经过投料培育15天,大多培育成种蟹,即放入大塘进行成蟹养殖,养殖密度为3000只/亩。
饲养管理
投饵:青蟹的摄食量随水温、水质、盐度、溶解氧、pH值、氨氮等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增减。大潮换水后,环境正常,进食量增大,所以应经常观察、检查决定或调节投饵量。前期投小蓝蛤(白蚬),日投量占蟹体重的30%,投小杂鱼、人工配合料占蟹体重的10~12%;中期(中等蟹)日投蓝蛤量占体重的20%,小杂鱼、配合料等占体重的8%~10%,后期(大蟹)日投蓝蛤占体重的7%,小杂鱼、配合料等占体重5%。
水质管理:青蟹在养殖期间,应该严格管理和控制水质,水温要控制在22℃~27℃,PH值在7.7~8.5之间,海水比重在1.010~1.020之间,溶解氧在5mg/l以上,氨态氮0.5mg/l以下,硫化氢0.1mg/l以下,亚硝酸盐在0.1mg/l以下。
防逃措施
池壁最好用水泥加固,防止螃蟹挖掘打洞逃逸。池塘水深可以离岸远一些,离岸30厘米的样子可能不会逃跑。周围要加细铁丝网,网子要有1.米高为好。
收获与轮捕
根据蟹的生长情况,可以在不同季节进行轮捕,提高养殖效益。一般4~5月份放养50~100克/只越冬蟹,每亩放苗200~500只为宜,如规格偏小可适当增加放苗密度,约二个月可以轮捕。此时正是夏苗苗发季节,可以放养小规格夏苗,亩放养苗种数量为每亩1000~1500只左右为宜。
通过以上步骤和注意事项,可以有效地进行网格养殖青蟹,提高养殖成功率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