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生态鱼虾通常涉及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池塘改造
选择环境安静、水质好、排灌水方便、光照充足、淤泥较少、无渗漏的池塘作为养殖池。池塘面积一般5~10亩,水深1.5~2米,淤泥厚度0.2~0.3米。
建防逃设施,防止甲鱼逃逸。对于已完成硬件护坡的池塘,可直接利用五孔板作防逃墙,并在五孔板顶部做伸向水面“”成“”形压口,压口宽15~20cm。如是土池,则沿池四周建30~50cm高防逃墙,墙沿同样做好压口。在进出水口要加防逃栅。
设置晒背台和食台,在水陆交界的池坡上制作搭建长方形(3m×1.5m)的食台,食台向水下倾斜,倾斜的一侧延伸至水下20~30cm,每亩设置2~3个。这种食台还可兼作甲鱼的晒台。在向阳、安静的防逃墙内设置一个露出水面的小沙滩,沙子厚度控制在10~20cm,以便甲鱼上岸休息、晒背。
清塘消毒,冬季来临池塘要清除塘底淤泥,对池塘进行暴晒或者风冻。放水0.5m。
水质管理
定期改底解毒调水,以生物改底为主,培菌培藻。周期性使用化学改底解毒产品一次,以防止水中毒性物质累积过多,超出菌藻调节能力之外。
监测并检查池塘中的重要指标,如透明度、pH值、碱度、溶氧量、氨、亚硝酸盐等,使用增氧设备确保池塘中溶解氧的充足,可利用微生物制品促进池塘中微生物的生长,有助于分解有机物,防止有害细菌的滋生。一般来说,10-15天用生物制品处理水质和塘底。
饲料管理
提供高质量的饲料,使用天然饲料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所提供饲料应包含所有的营养素,以保持虾健康并达到预期的效率。合理饲料管理的方法,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减少饲料的浪费,减少污染物的发生并节约成本。
选择与虾大小、生长阶段和条件相适应的饲料。选择信誉好、质量高的饲料供应商,并且,饲料需要妥善保管,以免被湿气、污染或腐蚀。
疾病防治
定期消毒,定时换水,定时做好各项疾病防疫工作。使用生物制剂来调节水质,利用中草药剂进行病害综合防控。
养殖模式
池塘鳖鱼虾生态高效养殖模式是依据鱼鳖混养、鱼鳖共生、互惠互利的生物学原理,营造适宜鱼鳖生长的自然环境,以投喂鲜活饵料为主,生产出成鳖的品质、口感与野生甲鱼相近。
虾稻田养殖是一种将虾类养殖与水稻种植相结合的农业生产方式,这种养殖模式既能为水稻提供生物控制害虫,又能为虾类提供丰富的饵料来源,同时还能提高水稻和虾类的生长环境。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实现生态鱼虾的高效养殖,同时保障养殖过程的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