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养殖大麦虫怎么养殖

自然大世界 · 2025-01-02 23:19:12

人工养殖大麦虫的方法如下:

幼虫饲养

在饲养箱或盒等器具内放入经纱网筛过的麸皮和其他饲料,如菜叶等。

将大麦虫幼虫放入器具中,幼虫密度以布满器具为准,最多不超过3~5厘米厚。

每隔一星期左右,筛除一次虫粪,以保持饲养环境的清洁。

幼虫体长达到60毫米时,颜色由黑褐色变浅,食量减少,这是老熟幼虫的后期,很快会进入化蛹阶段。

蛹期管理

初蛹呈乳白色,逐渐变成淡黄褐色、深黄褐色。初蛹应及时从幼虫中分拣出来集中管理。

要调节好温、湿度以防虫蛹霉变,温湿度控制的越适应羽化成虫的比例越高,最高的羽化率能达到95%。

蛹期要注意温度不要忽高忽低,以免羽化出的成虫畸形,影响正常交配产卵。

成虫的饲养

将羽化出的成虫放置于饲养容器内,喂给麸皮及青菜。

初时虫体呈灰白色,以后渐变为浅褐色,经过1星期后体色逐渐变成黑褐色,这时便开始产卵。

再经过1-2个月即进入产卵盛期。

卵的收集

大麦虫卵的收集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利用产卵筛,在成虫产卵时,在产卵筛的铁纱网下垫的白纸上撒一层薄薄的麸皮,让虫卵从网孔中落到下面的麸皮上,一般接卵纸4天左右换一次,将换下的麸皮、虫卵放入饲养器具中,约经7~10天便可自然孵出幼虫。

另一种方法是将成虫放在一张白纸上,撒些糠麸在纸上,任成虫产卵,每隔二三天换纸1次,成活率一般有90%以上。

卵的孵化和蛹的羽化

在传统的小规模分散养殖模式中,对于温度、湿度没有严格控制措施,卵的孵化和蛹的羽化均无标准的设备,只是将快进入化蛹期的大麦虫挑选出来放入准备好的孵化箱内即可。

蛹的羽化适宜相对湿度为65-75%,温度为25-30°C。湿度过大时,蛹背裂线不易开口,成虫会困死在蛹壳内;空气太干燥,也会造成成虫蜕壳困难,发生畸形或死亡。

饲养种群密度

幼虫的面积密度一般保持在3.5~6kg/m²之间。幼虫越大,相对密度应越小一些,室温高、湿度大时,密度也应小一些。

成虫面积密度一般1000~12000头/m²之间。

环境条件控制

大麦虫传统饲养均以自然环境条件下的正常生长发育为主,没有进行最佳环境条件的确定和采取控制措施。

工厂化大规模养殖就必须配置孵化室(恒温室),因为大麦虫的虫蛹、虫卵、成虫最适应的养殖环境必须在一定的温湿度范围内才能达到最理想的孵化率,产卵量和蛹化率。

饲养管理与防疫

饲养前,先在饲养箱、盒等器具内放入经纱网筛过的麸皮和其他饲料,再将大麦虫幼虫放入,幼虫密度以布满器具为准,最多不超过3~5厘米厚,最后在上面铺放菜叶,让虫子生活于麸皮与菜叶之间,任其自由采食。

夏季气温高,幼虫生长较快,蜕皮多,要多喂青料,供给充足的水分,可喂些菜叶、瓜果等。气温高时多喂,气温低时少喂。幼虫初期,精料少喂,蜕皮时少喂或不喂,蜕皮后随着虫体长大而增加喂量。也可把精料用水拌成小团,切成小块放在网筛上让其自由摄食。一天的投饵量以晚上箱内饲料吃光为限。采用早、晚投足,中午补充的办法。在幼虫饲养期投料要注意精料、青料搭配,前期以精料为主,青料为辅,后期以青料为主,精料为辅。

每隔1周左右,筛除一次虫粪,换上新饲料。当幼虫长到4

相关推荐

(c)2008-2025 广知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3002720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