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鲵的养殖方法可以分为室内养殖和室外养殖两种,以下是详细的养殖步骤和注意事项:
养殖条件
室内外养殖
室外:养殖池为露天专门修建,保持流水或配备增氧机,大小从1平方米到几十平方米不等,放养前需用水浸池1个月,使pH值在6.4以下,避免强光照射。
室内:利用闲置设施改造成养殖池,同样需要保证安全牢固、不渗漏水,并保持微光或无光环境。
日常管理
投饵
保持“三定”:定时、定点、定量投饵,投喂饵料时应避免直接投入动物内脏、血块等易污染水质的物质。
消毒防病
定期对鲵体及养殖池进行消毒,注意水温变化,夏季控制水温不超过26℃,冬季防止水温低于结冰温度。
水质调节
保持水质清爽无污染,水体透明度大,溶氧量高,pH值在6.8~7.8之间,及时清除残饵和排泄物,定期用生石灰调节水质,保持池水流动。
温度光照
大鲵对水体温度要求严格,需采取降温或增温措施,避免强光照射,夜晚巡查时避免使用强光。
放养密度
苗种阶段
放养密度可适当偏大,便于集中管理饲养,每平方米水面可放鲵20条左右。
成鲵阶段
放养密度应小,考虑大鲵活动范围大,摄食能力强,有互相攻击性。
场地选择
水源充足 :选择水源充足、常年水温变化在9~20℃之间的江河或水库附近建造养殖场。环境幽静:
养殖场应环境幽静,气候凉爽,水源为无污染的山泉溪水,水质清洁,水温适中。
养殖池设计与建造
池型与规格
养殖池可设计为长方形或椭圆形,面积一般为200-300平方米,池高1米,每池均有进出水孔。
洞穴设施
在池内用砖头、水泥板等材料建造人工洞穴,洞穴内宽敞光滑,避免光热直射。
饵料投喂
优质饵料
饵料以鲜活的鱼虾蟹蛙及动物内脏为好,投喂做到“四定”即定时、定位、定质、定量。
避免惊吓
投喂时尽量保持大鲵不受惊吓,避免其吐食。
水质和水温控制
水质要求
池水清澈透明,pH值在6.5~7.3之间,溶解氧在5.6mg/l以上,化学耗氧量在1.2mg/l以下。
水温控制
适宜生长水温为14℃~28℃,夏季需频繁更换池水,冬季采取增温措施。
繁殖管理
亲本选择
选择无病、体质健壮、6龄以上的雌性大鲵和5龄以上的雄性大鲵。
孵化管理
孵化期间应有专人管理,孵化用水必须经过过滤沉淀,水温在18℃~25℃时,需33~38天;水温在14℃~21℃时,需38~40天。
其他注意事项
防逃防偷
大鲵逃跑能力强,需时刻注意防逃,所有进出水口和陆上通道口都要装防逃设施。
生态养殖
在原生态区建造大鲵生态养殖场,利用原生态区溪流水作为水源,保持生态环境的完整性。
通过以上步骤和注意事项,可以有效地进行大鲵的养殖,确保其健康生长和高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