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灵菇的养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栽培原料及菇房处理
使用蔬菜保护地设施,如日光温室或大棚。
栽培前揭膜晒棚两周,并用药物熏蒸处理。
整理粉刷菇房,确保其作为出菇场所干净卫生。
栽培料的配制及灭菌
配制栽培料,常用原料包括棉籽壳、玉米粉、麸皮、石灰和石膏。
堆制发酵,料堆高1.2-1.4米,宽1.1-1.5米,加水拌石灰使pH值调至8-8.5。
发酵过程中要定时翻堆,确保料透且无酸臭味。
灭菌处理,将发酵好的料装袋,并在高压下灭菌2-3小时或常压下灭菌14-16小时。
接种培养
灭菌后的菌袋冷却至30℃后,在接种室内接种,注意避免杂菌污染。
接种后将菌袋置于培养室内,前3天保持不动,1周后检查并清理杂菌。
菇期管理
菌丝满袋后移入出菇场地,根据温度摆放菌袋,增加环境湿度至85-95%。
保持菇场通风良好,光照以散射光为主。
在适宜温度下,约10-20天菌袋两端形成小菇蕾,之后增加通风量,维持湿度和温度。
采菇
白灵菇成熟时,菌褶分化完全,菌盖平展,菇体变黄,应及时采收。
采菇后的管理
采完一茬菇后,停水1-2天,然后进行喷水管理。
脱去塑料膜的菌袋可进行覆土,用土壤掩埋菌袋一端,以利于出菇。
菌袋内缺水时应及时补水。
同一菌袋可采菇2-3茬,生物学效率可达50%-80%。
以上步骤涵盖了白灵菇从栽培准备到采菇后管理的全过程。白灵菇的养殖需要严格控制环境条件,确保菌丝和子实体的健康生长,最终获得优质的白灵菇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