鳗鲡养殖可以分为不同的方式,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养殖方法:
露天止水式养殖
利用江河、湖泊、水库等自然水温的水源。
每天换水10%~15%,主要依赖水中浮游生物的光合作用增氧。
优点:成本低,节约水电和劳力。
缺点:受水温影响,早期水温低,生长慢,病害多,成活率低,生产周期长。
温止水式养殖
在温室或塑料大棚内,使用锅炉加热或温泉水等进行养殖。
每天换水,主要靠增氧机增氧。
优点:常年保持较高水温,成活率高,生长快,缩短生产周期。
缺点:加温消耗能源,成本增加,水质管理困难。
温流水式养殖
利用工厂余热水或温泉水进行流水式养殖。
优点:病害少,生长快,单产高。
加温循环过滤式养殖
结合了温流水式养殖和循环水养殖技术。
水质管理通过循环过滤系统进行,保持水质稳定。
池塘设置与消毒
池塘面积和深度根据养殖规模确定。
消毒使用生石灰或漂白粉,确保水质安全。
放养密度
根据养殖模式和池塘条件,合理确定放养密度。
养殖过程中需定期分疏,保持鳗鱼规格整齐。
饲料投喂
饲料要求定质、定位、定量、定时。
早期投喂活水蚤或红虫,后期逐渐过渡到人工配合饲料。
水质管理
水质要求溶氧量5mg/l以上,PH值7.5-8.5,透明度20cm左右。
定期更换部分水,保持水质清新。
养殖设备
配备增氧机、饲料台等养殖设备。
养殖池形状建议为八角形,以利于水循环。
选种与分疏
选择健康、规格一致的鳗苗进行养殖。
定期分疏,保持同池塘饲养的鳗鱼规格整齐、密度适宜。
以上是鳗鲡养殖的基本方法,实际养殖过程中还需根据当地环境、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适当调整。养殖鳗鲡需要注意的关键点包括:水质管理、饲料投喂、疾病防治和池塘环境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