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区的养殖业务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南沙青蟹养殖
南沙区水产养殖面积约11万亩,其中南沙青蟹养殖面积约占五分之一。
南沙青蟹养殖沿用原生态、低密度、粗放型养殖模式,大多采用蟹、虾、鱼生态混养。混养鲻鱼、黄鳍鲷、大头鱼、草鱼等可以净化水质,给青蟹提供优质水体;混养斑节对虾、南美白对虾等可以消耗青蟹多余饵料,控制水体氨氮指标。
南沙青蟹对养殖环境要求较高,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和咸淡水、无污染水域等特定水源条件决定了南沙青蟹的独特风味和优越品质。
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推广规模化标准养殖,广州南沙现代农业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建立统一品牌管理制度,从产品质量要求、检验规则、标志和标签等方面进行严格管理。
南沙参种植
种植时间一般在春季或秋季进行,适宜的种植时间为3月至5月的春季或9月至10月的秋季。
选择适合种植南沙参的土壤和环境条件,喜欢湿润、排水良好且富含有机质的土壤,选取光照适中的地方,避免过于强烈的阳光直射。
播种前将种子浸泡在温水中6-12小时,然后均匀撒播在准备好的播种基质上,轻轻覆盖一层薄土,保持湿润。
光照和温度适宜,发芽的适宜温度为摄氏20-25度。
生长管理过程中保持播种基质湿润,定期除去杂草,并进行适当的施肥和植株调整。南沙参通常需要几个月才能生长成熟。
规模化养殖
南沙通过鼓励养殖池塘向龙头企业、专业大户流转,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发挥集中连片养殖优势,提升养殖经济规模效应。
聚焦发展智慧、设施渔业,融入乡土植物和南沙沙田复合农业生产系统元素,高标准建成万亩美丽渔场。
2023年,成功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获批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项目。
生态养殖模式
例如,广州盛世瑭丰渔业基地实行“蛙鱼共生”养殖模式,1亩蛙池配备10亩鱼塘,蛙池在中间,两个鱼塘布设在两边,池塘放养鲮鱼苗,蛙池养殖尾水会排进养殖鲮鱼的池塘。这种模式实现了无需另外投料,提高了养殖效率和生态效益。
种业和科技创新
为突破蟹苗供应瓶颈,南沙实施强芯计划,落地刘少军院士专家工作站、广州南沙华农渔业研究院,打造水产种质资源与环境等五大渔业创新平台,探索开发南沙青蟹的人工育苗技术,为青蟹养殖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现代化养殖技术
华农南沙渔业高科技园作为广州南沙华农渔业研究院的主要教学科研基地,将打造兼具水产科技研发、养殖模式示范、产业化模式推广和科普功能的渔业高科技示范园。园区内拥有实验鱼塘、工厂化养殖实验室和循环水养殖圆池,为科研人员提供先进的实验平台,为渔民提供现代化的养殖技术。
通过这些措施,南沙区在养殖业务方面实现了生态化、规模化、科技化的发展,不仅提升了养殖效率和产品质量,还推动了渔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