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拉曼散射

教育身边事 · 2025-01-03 06:33:53

拉曼散射(Raman Scattering)是一种 非弹性散射现象,当光子与分子或晶格振动相互作用时,会导致频率变化。这一现象最早由印度物理学家C.V. 拉曼于1928年发现,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

在拉曼散射过程中,入射光与样品分子相互作用,产生散射光。这种散射光的频率通常与入射光不同,因为分子在吸收和释放能量的过程中发生了振动或转动。拉曼散射遵守如下规律:散射光中在每条原始入射谱线(频率为v0)两侧对称地伴有频率为v0±vi(i=1,2,3,…)的谱线,长波一侧的谱线称红伴线或斯托克斯线,短波一侧的谱线称紫伴线或反斯托克斯线;频率差vi与入射光频率v0无关,由散射物质的性质决定,每种散射物质都有自己特定的频率差,其中有些与介质的红外吸收频率相一致。拉曼散射的强度比瑞利散射要弱得多。

拉曼散射为研究晶体或分子的结构提供了重要手段,在光谱学中形成了拉曼光谱学的一分支。用拉曼散射的方法可迅速定出分子振动的固有频率,并可决定分子的对称性、分子内部的作用力等。自激光问世以后,关于激光的拉曼散射的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强激光引起的非线性效应导致了新的拉曼散射现象。

相关推荐

(c)2008-2025 广知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3002720号-19